為探討行業科學發展路徑,抓住機遇,堅定信心,引導硒產業下一步的發展,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功能農產品委員會、中國硒產業(Se20)峰會秘書處于日前在北京召開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富硒功能農業大會暨第二屆中國硒產業(Se20)峰會年會。大會發布了《2019富硒農產品發展及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與會專家提出,發展富硒產業正當其時,要以營養導向推動富硒農業轉型升級,并加大標準的制訂力度,加強行業規范,同時從消費市場端做好宣傳和引導。
消費需求增大
行業日趨規范
全世界有42個國家和地區缺硒,我國有72%的地區處于缺硒和低硒狀態。從全球范圍來看,歐美發達國家富硒農業發展比較早,相對來說比較成熟,像富硒牛奶、雞蛋還有肉食產品已經成功上市;我國富硒農業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人們對富硒農產品缺乏基本了解,硒產品種類也不多,但在我國大健康戰略提出以后,富硒農業發展較快。
此外,隨著消費收入水平和營養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在農產品消費中,對價格敏感性越來越低,對農產品的營養要求越來越高,加之硒知識的普及推廣,國內市場對富硒產品需求量增大,消費頻率增加,消費渠道和消費群體多元,消費產品呈多樣化趨勢。《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富硒農產品市場規模為49.6億元,同比增長5.37%。從消費區域來看,華東地區(尤其是江浙地區)是國內富硒農產品消費的重點區域,占國內富硒農產品消費的43%,然后依次是華南地區(17%)、華北地區(13%)、華中地區(11%)、西南地區(8%),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是國內富硒產品重要產區,在消費方面相對較少。
目前,我國富硒農業發展較好的省市有江西豐城市、湖南桃園縣和新田縣、湖北恩施市、福建壽寧縣、廣西、陜西安康市和紫陽縣等,富硒大米品牌25個左右、富硒果品品牌約15個、富硒茶品牌19個、富硒保健食品與雞蛋品牌60多個,還有100多個富硒蔬菜與深加工產品品牌。
市場調查發現,消費者對富硒農產品接受度較高,特別偏好具有政府背書或大型品牌的富硒農產品,富硒產地出產的富硒農產品更受消費者信賴,消費者經常購買的品牌主要有廣西、湖北恩施、重慶江津等富硒地區的農產品,但是,消費者對于富硒農產品的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均比較低。
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功能農產品委員會副會長李桂群說,受傳統小農經濟影響,國內富硒農產品市場主要以小企業為主,且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在競爭方面主要以價格競爭為主,這嚴重損害了產業的整體利益,也使企業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2019年,我國富硒農產品生產企業更為注重品牌建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設備更新和規模擴大以及市場推廣渠道的建設,逐漸形成了一些較有代表性的品牌。同時,企業運營也日趨規范。此前,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加之政府相關部門未對富硒農產品的產品標準進行界定,部分不法富硒農產品生產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鼓吹產品的性能或虛假宣傳富硒產品,造成“富硒農產品騙局”的報道屢見不鮮。
但近年來,隨著富硒農產品標準及相關信息市場透明度的提升,富硒農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認識和了解,市場的規范化程度較之以往大幅提升。目前,國內富硒產品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雖然涌現出恩施徠福硒業有限公司、恩施德源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實業有限公司等富硒產品年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但富硒農產品行業市場集中度CR10(十強企業合計占富硒農產品的市場份額)仍不足20%。
大勢不可改變
短板需要補齊多年來,國家對富硒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生產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制定發布了國家標準《富硒稻谷》(GB/T 22499—2008)和農業行業標準《富硒茶》(NY/T 600—2002),各地制定的地方標準總計92個,涵蓋硒含量測定方法、富硒土壤標準、主要富硒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政策紅利正在形成。2017年10月,三部委聯合印發《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圍繞特色糧經作物、特色園藝產品、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林特產品五大類,創建并認定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00個左右。其中,國家鼓勵有關縣市積極申報創建國家富硒產業特優區,對達到國家級特優區認定條件的,農業農村部將積極予以支持。2010—2019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超4000多萬元,支持創建富硒作物標準園,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批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農民增效增收。基于上述來自政策法規標準方面的利好,加之富硒農產品消費認知提升的可期待,李桂群表示:“我們分析,今后5年,富硒農產品的增長趨勢是不可改變的。”
“當然,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品牌問題。”她說。首先,富硒農產品品牌數量逐漸增多,基本輻射到各種農作物,但是分布較散,響當當的品牌寥寥無幾,導致富硒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其次,當前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對品牌的認知還停留在淺表,品牌發展意識較弱,對于如何發展和打造金牌產品的方法和路徑不清楚,缺乏對品牌定位的研究。再者,富硒產業鏈單一,銷售渠道單薄,企業及合作社未能形成富硒產業集群以及產業鏈短、市場占有率低的問題普遍存在。最后,缺乏專業技術指導,科技含量低,區域內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精深加工技術薄弱。
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主任程水源也指出,當前我國市場上的富硒產品最主要的還是初級富硒農產品,市場看似百花齊放,但產品多而不專,缺乏形成一定規模的拳頭產品。人們對硒產品日漸增長的強大需求,與現有的加工水平出現矛盾,嚴重制約硒產業發展。建立健全富硒產業科技支撐體系,提升富硒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水平和效益,對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營養指導消費
以消費引導生產
《報告》提出了2020—2025年富硒農業的發展思路:一是堅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硒農業。根據各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堅持“因地適宜、集中連片、節約用地、突出重點、分步推進”的產業發展原則,在規劃重點富硒產業時,優先發展基礎條件好、生產優勢明顯、提升空間較大的產業。二是做強富硒農產品加工,開發富硒新產品。富硒加工企業是富硒產業發展的主力軍、重要驅動力,在產品成為商品、基地對接市場轉換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在富硒農業中要重視加強富硒農產品的加工。富硒產品要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由單一品種向多類型豐富、原材料經銷向深加工產品延伸,形成高附加值、高識別度的系列深加工產品,以產品為重點打造核心競爭力。三是加強富硒農業品牌化建設,發展富硒文化。富硒農產品的品牌提升,不僅提升富硒農產品的知名度,也能體現該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文化旅游資源,并能將富硒農產品基地打造成為旅游觀光景點。
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會長翟虎渠強調,硒產業的發展需要聚合各方力量,加大標準的制訂力度,加強行業規范,同時從消費市場端做好宣傳和引導。
國家食物營養與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指出,發展富硒產業正當其時,要以營養導向推動富硒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理念;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要以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目標,用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立足地方特色,深度挖掘我們的自然資源,加大研發力度,把產品的開發與當地的民俗文化融合起來,增強品牌價值,創造更多的有影響力的公共品牌,打造叫得響、立得住的富硒農產品大品牌。
“硒不是萬能的,但是缺了硒是萬萬不能的。為了健康,可以科學適量補硒。”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樸建華研究員提醒行業,市場推廣一定要科學,不能夸大宣傳,更不可把硒神化。